产品的形态谁来决定?
很多产品在进行进阶和迭代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,一个工具的出现,一个商品的出现,是先存在了,在现实的生活中,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产品或者工具的问题,或者先看见了类似的产品后,就开始模仿着做,因为有人在做,至于怎么做的?为什么做?做了后怎么办?这些问题都没有想,就直接做了,这是父辈这一代人去做产品的过程。
小时候不知道身边就开始冒出了各式各样的工厂,生产这种产品的,一村一品,一镇一类,一市一特色,很多产品都不是我们第一个创造的,但是我们竟然会做,比如一把菜刀,谁发明了菜刀?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,接下来你会怎么做,百度一下?google一下?还是抖音一下?简单的知道了别人给出来的答案,原来菜刀是中国古人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发明出来了,后来进入了铁器时代,也就是人们说的冷兵器时代,其实这里面是锻造技艺的不断迭代,人类文明、技术进步的最终形态,谁都不知道菜刀是谁发明的,但是,如果让你去打造一把菜刀,你可以做好吗?你可以凭着脑海中的记忆制作出一把,你认为不错的菜刀。那么你将面临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,你自己打造的菜刀,肯定没有买来的10元一把的“实用”,因为一把菜刀蕴含了很多的“技艺”方法论,如何让刀更锋利,而且刀刃更坚固? 什么样的钢材,什么样的锻造技巧,什么样的形状,刀刃的厚度,刀柄的舒适度?菜刀这样的一个工具被迭代和升级了不知道多少次,而这些成果正在被现代人所利用。
产品的形态并不是某个人来决定的,而是具体的使用场景,作用来决定的,而商品的形态则是通用性决定的。
软件产品,硬件产品,智能产品,传统产品,都是产品
每种产品都在上一代或者上几代产品的基础上,去做功能的删减,外形的优化。
而目前的很多智能产品,是众多垂类细分产品的集合体,是有众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模块化产品,进行有序组合和关联,让产品的颗粒度更小,更专精,更为垂直,技术迭代水平更高。
软件产品的发展历史就短短的几十年,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产品,宏观的视角,软件产品或者叫做互联网产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每个角落,每天都在用的大行业通用软件,诞生了很多巨头,通用赛道已经接近饱和,二类细分垂类的产品还是蓝海,应该说很多不太受人关注的二类垂类行业还存在空白,更不要说更细分的垂类市场,空白处更多,当你感觉市面上所有的产品没有机会了,其实是陷入了一种别人都做过了,需要打破固有的信息来源渠道,去了解其他行业中你所不知道的领域,将基础的软件,互联网,物联网积累的方法论应用到这个新探索的领域,这就是垂类赛道中的创新。
解构产品,产品经理必备技能
产品调研,行业调研,竞品分析,市场调研,这些方法论的目的是在不断的结构产品,尽可能的将产品的颗粒度结构成单一的组成元素,才能真正的了解产品。结构成最小模块虽然能做出类似的产品,这样的产品解构只会让产品停留在模仿类型的产品队列,没有办法做到产品大的创新。同时也早就不出伟大的产品,了解产品的每个组成部分,每个组成部分的相关技术,行业,产业,供应链,制造商,了解制造商制作生产最小模块化产品的生产工艺,生产流程。当把产品解构到一定程度后其实,初中,高中,大学,里面学的基础科学都用上了,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基础的科学之上,基础物理学,基础数学,基础化学,基础生物学等……
往往产品经理在这里就会陷入一种知识黑洞,发现永远也学不完,研究的越深入,发现知识缺乏的更为严重。当然做某个垂类的产品经理,不需要将产品的颗粒度结构到元素级别,只需要解构成模块化的产品就可以,产品也是建立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的工具,将模块化的产品按照需求进行组合排列,按照业务场景需要做产品功能,满足用户的当下需求。
一个产品的诞生,可能是无心插柳
产品的诞生是一种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,产品诞生了,在应用中有了不同的用途和方法,好奇怪,好像是使用产品的人更具有创造力,原本应该在A领域应用的产品,应用在一个A领域的产品,没有什么销量,但是在B领域却开了花,而在B领域中是销售做了创新,是满足了实际的应用产品。
发现更多垂类产品,寻找这种产品,你将会获得一个产品宝藏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